本文导读
在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筑中,木装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古建筑木装修种类很多,按装修的功能、种类、可以将装修分为如下几类:
一、大门类:包括实榻门、攒边门、撒带门、屏门等
二、隔扇类:包括隔扇、帘架、风门、碧纱厨等
三、窗类:包括槛窗、支摘窗、牖窗、什锦窗、横披及楣子窗等。
四、栏杆、楣子类:包括坐凳楣子、倒挂楣子、寻杖栏杆、花栏杆、靠背栏杆等。
五、天花藻井类:包括各种井口天花、海墁天花、木顶隔及藻井。
六、花罩类:包括室内各种炕罩、花罩、几腿罩、栏杆罩、圆光罩、八角罩以及室内花罩等。
七、其他,包括壁板、护墙板、隔断板、门头板、太师壁、博古架及楼梯等。
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装修构件都是什么样子!
大门类主要包括:
(一)实榻门
(二)攒边门,又称棋盘门
(三)撒带门
(四)屏门
实榻门
实榻门是用厚木板拼接起来的实心镜面大门,是各种板门中型制最高、体量最大、防卫性最强的大门。专门用于宫殿、坛庙、府邸及城垣建筑。
攒边门,又称棋盘门
攒边门是用于一般府邸的大门。四边用较厚的边抹攒起外框,门心装薄板穿带,故称攒边门。因其形如棋盘,又称棋盘门。
撒带门,又叫穿带门
撒带门是街门的一种,常用作木场、作坊等一类买卖厂家的街门。在北方农舍中,也常用作居室屋门。撒带门的门板1~1.5寸的木板,凭穿带锁合,穿带一端做榫,在门边上凿做榫眼,将门板与门边结合在一起。穿带另一端撒头,凭一根压带联结。门的其余三面不做攒边,故称撒带门,又叫穿带门。
屏门
屏门是一种用较薄的门板拼攒的镜面板门。它的作用是遮挡视线,分隔空间,多用于垂花门的后檐柱间或院子内隔墙的随墙门上。
隔扇分为外檐隔扇和内檐隔扇。隔扇是由隔扇心、裙板及绦环板组成。
(一)隔扇
(二)帘架
(三)风门
(四)壁纱厨
隔扇
隔扇是安装于建筑物金柱或檐柱间,用于分割室内外的一种装修。隔扇由外框、隔扇心、裙板及绦环板组成。
帘架
贴附于隔扇之外用以挂帘子的框架,常见于民居和用于宫殿坛庙的两种。
碧纱厨
碧纱厨的固定隔扇与槛框之间,也凭销子榫结合在一起。
(一)槛窗
(二)支摘窗
(三)牖窗
(四)什锦窗
(五)横披窗
(六)楣子窗
槛窗
古建筑外窗的一种,形状与隔扇门的上半段相同,其下与风槛承接,可水平开启。
支摘窗
古建筑外窗的一种,窗为矩形,每间四扇,上可支起,下可摘下。
什锦窗
什锦窗又称什样窗,其特点是窗框较厚,窗子外形变化多,装饰性强。什锦窗常见于北方园林,与南方园林的洞窗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横披窗
横披窗也有叫卧窗的,一般情况下安装在格扇门和槛窗的上部,是房檐到格扇门之间的过渡。
栏杆、楣子类包括
(一)坐凳楣子
(二)倒挂楣子
(三)寻杖栏杆
(四)花栏杆
(五)靠背栏杆等
坐凳楣子
楣子,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,在游廊的柱与柱之间,上端设倒挂楣子,下端设坐凳栏杆。叫坐凳楣子。倒挂楣子与下面的坐凳楣子上下呼应, 装饰起美化作用。
倒挂楣子
楣子,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,在游廊的柱与柱之间,上端设倒挂楣子,下端设坐凳栏杆。叫坐凳楣子。倒挂楣子与下面的坐凳楣子上下呼应, 装饰起美化作用。
寻杖栏杆
寻杖栏杆的主要构件有望柱、寻杖扶手、腰枋、下枋、地栿、绦环板、牙子以及荷叶净瓶等。
花栏杆
花栏杆的构造比较简单,主要由望柱、横枋、及花格棂条组成。这种栏杆常用于住宅及园林建筑中。花栏杆的棂条花格十分丰富,最简单的用竖木条直接做棂条,称为直档栏杆,其余常见者则有盘长、井口字、亚字、龟背锦等。
靠背栏杆
也俗称"美人靠"、"吴王靠",它是坐凳栏杆的一种延伸形式,在其坐用功能上比坐凳栏杆更显著。
天花藻井类包括:
(一)各种井口天花
(二)海墁天花
(三)木顶隔及藻井
天花
古代室内的吊顶,有井口天花、海墁天花和木顶隔等多种。
藻井
藻井,是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做法。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,有方形、多边形或圆形凹面,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、雕刻和彩绘。
花罩类:
包括室内各种炕罩、花罩、几腿罩、栏杆罩、圆光罩、八角罩以及室内花罩等
落地罩
落地罩是上面的花雕沿边框落至地面
栏杆罩
栏杆罩是两侧各有两条腿,并在其间安装栏杆。
几腿罩
几腿罩两侧各有一条腿(边框)
炕罩
专门安装在床或炕前面
包括壁板、护墙板、隔断板、门头板、太师壁、博古架及楼梯等。
太师壁
安装在堂屋之中,两侧及后面均留有空间供人通行,壁前放几案,太师椅等家具,故称太师壁。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装饰手法。
隔断
专门作为分隔室内空间的立面,应用更加的灵活,主要起到遮挡的作用。
楼梯
楼梯是建筑物中作为楼层间垂直交通用的构件,主要用于楼层之间和高差较大时的交通联系。
本文总结
传统建筑木装修无论在工艺、技术、艺术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。研究古建筑木装修在这些方面的成就,对于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,保护文物古迹,对于创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,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本文来源于:马炳坚著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》(科学出版社第二版),图片来源于网络。